守护传统才能走向未来
县人社局 朱勇军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习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充分肯定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基础上,总书记重点聚焦思想道德领域,明确要求将中华传统美德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新形势下,提升国民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总书记高度评价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要求以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总书记借鉴儒家道德教化学说,强调要将道德规范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统一起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群体特征,提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养成的不同路径。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从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等方面,引导其在成长过程中见贤思齐、知错能改,不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结合青年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从“正衣冠”必先“扣扣子”入手,明确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重要性。在修养功夫上,强调“道问学”和“尊德性”的协同一致,要求广大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既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善于“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又要明德修身、积习涵养,坚持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道德追求有机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强化道德体验、提升明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利欲诱惑,坚守正确的价值追求,进而自觉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并在道德实践中不断磨砺意志、成就知行合一。结合广大民众的群体特征和实际需要,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习总书记这些观点和论述对于加强当然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该看到,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在于其借助“制度化”而树立官方权威之外,更重要是通过“生活化”而凝结成为“百姓日用之道”,从而积淀了坚实深厚的社会基础、蕴育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有关传统文化及道德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更加细致务实、更加深入人心,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