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云刘氏宗祠游记
王名盛
烟雨迷濛 ,细细的雨丝斜斜地飘着,天空中云幕低垂,浓雾弥漫,远处的山峰缥缈如幻,田野中整片整片的油菜花争相怒放,金黄的花海在铅灰色的天空下,更为壮观靓丽。阳历3月下旬的一个午后,我们总支一班人来到枫树山村,为晚上召开的村党支部换届候选人推选大会作准备。趁着闲暇,我参观了原胜云小村的刘氏宗祠。
胜云村,座落在三个小山谷里,现已与枫树山村合并,小村680余人,依山而居。小村与原枫树山村隔着八湾河,遥遥相望,中间仅有一条水泥桥相连。
走过桥,水泥路两边的垃圾便多了起来,废弃的塑料袋、罐装牛奶盒随处可见。小卖部的墙角,七八个村民正围着看牌。再穿过两栋民居,便来到了刘氏宗祠的牌楼前。整个牌楼高十多米,现代陶瓷装修而成,刘氏宗祠四个大字居于牌楼中端,每个字高一米左右。牌楼中端的肩檐上,几株枯草随风摇曳,多么旺盛的生命力!朱红色的大门紧闭,拱型的门柱由五块条石组成,条石上刻着双龙双凤戏珠的浮雕,栩栩如生。门柱正上方的条石内侧,雕刻着八卦图。背对牌楼,远眺前方,正是芒担石群山。云山雾海中,群峰巍巍,若隐若现。
(宗祠牌楼)
一个身姿曼妙的村姑,打开了进入宗祠的侧门钥匙。推开门, 一下子恍惚穿越到了二百多年前的清朝,又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两弄两层建筑,青砖青瓦,右边隔成了很多间小屋,左边主要是天井和通道。这只是宗祠的辅房,相当于厨房和储物间。右边房子一楼的窗牗图案精美绝伦,二楼的回廊和过道全用木料制作,从安全考虑,已经找不到上去的楼梯了,却仍可看到精美的窗格。天井的石头上面长满了青苔,野蔓横生,过道里杂物堆积,满目的荒凉和杂乱。
通过一扇圆形的石拱门,来到了宗祠的正厅。三弄四进,长近三十米,很是宽敞。房屋正中,四根高逾十米的屋柱支撑着屋顶,横梁均是用整根巨大的木料制成,雕梁画栋,气宇辉煌。屋柱下端,各压着一个八面石鼓,每个面都雕刻着活灵活现的动物或飞禽,有一个面竟还出现了一个耕作的农人,你不得不惊叹当时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了!依托前面二根柱子,又用墙隔成三个单间。正中间的窗格上,挂着“崇德尚贤”的牌匾,很是醒目。神龛上,供奉着刘氏始祖的牌位。神龛上方,是一块“墨庄遗范”的匾额。仰头细看,匾额后面,却还有一块牌匾,虽仅露出一角,仍可看到金璧辉煌的影子。右边单间的神龛上,供奉着刘氏二世祖的牌位。神龛上方,是一块“永言孝思”的匾额。左边单间的神龛上,供奉着刘氏三世祖、四世祖的牌位。神龛上方,又是一块“高咏大风”的匾额。每块间壁,有二个拱型门相通,前向的拱型门高约三米,后向的也高二米,每个门柱,均是用条石砌筑,很是大气。正厅前方的屋顶上,制作了一个八面八层的凹形楼顶,精致绝伦,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建筑,不免有些称奇。再转回到大厅,左右相对的墙角,嵌有二处石碑。右边的“积厚流芳”碑,碑文有些漫涣,却仍可辨认碑的落款年月是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距今已有230余年了。左边的“守兴承休、锡光笃庆”碑,是光绪五年的,即公元1879年。右边木楼梯下的墙面上,还嵌有“玉美公房积款”碑,落款是光绪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891年,这碑的欧体小楷,骨气劲峭,质朴方严,不失为一篇书法力作。正厅的天井里,五株常绿乔木舒展着她们的枝叶,也许是光照不足吧,有二株酸柑子的树叶略略发黄。透过那方窄窄的天空,仍可看到屋顶完好的山字墙垛和翘檐。
( 石鼓浮雕)
(宗祠大厅)
(玉美公房积款碑)
(大厅八面八层的凹形楼顶)
走出侧门,我围着宗祠转了一圈。整个房屋外墙主体结构保存完好,青砖青瓦,古色古香。后墙的雕花窗户,融入了欧式风格,十分精致、气派。只是,四周的水沟里,垃圾随处可见。碰到一个路过的村民,得知我是来参观宗祠的,他笑笑说:“很少有人来看了,上次祭冬至,都有二三年了”,当我谈到环境卫生时,他回答道:“不是有村干部和保洁员吗?”
偌大的祠堂里 ,我独自一人流连。“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曾经的威严和繁华已成离殇,历经风雨,她依然艳丽!她用几堵墙,把自已围起来,深居僻乡,想要在安逸的岁月流年里静修。只是二百余年的岁月沧桑,她留下了破损的痕迹,再过千百年,她会不会成为一堆残垣呢?有些惴惴,有些怅然,我离开了宗祠。
傍晚,当我站在枫树山村村支书的地坪里,遥望胜云小村时,一幅唯美的图画展现在我的面前。群山环绕,桥通外界,恰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好一处人间胜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胜云,胜过蓝天白云,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只是在这偏僻的天地里,不少村民养成了怡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性情,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滚滚潮流中,似乎置身事外,其结果必然是落后于潮流。
晚上,推选大会开始,我认真地念起了开场白:“枫树山村的发展时不我待,一个团结优秀的村党支部,对一个村的未来至关重要。我们要以主人翁的态度,选好配强村支两委班子,为我们村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