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树坪九工十八匠系列之二:飞针走线缝纫工

李长庚


2016-01-04 10:24 【字号 大 中 小】【论坛】【打印】【关闭

中国几千年来,始终是一个自 给自足 的农耕社会,并且逐渐形成男耕女织的传统模式。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服等女红活计,所谓用“德、言、工、貌”来夸赞女性,“工”即为女红活计,其中,缝纫成为女红中的一种必要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缝纫工成为一种职业 ,则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青树坪是一座商业服务型乡镇,自 清末以来,缝纫业十分发达。旧时农家的衣服鞋帽被褥床单都由自己在家里缝制,有钱人家常请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上门定做,往往一做就是 半年  数月。 民国初年,青树坪的 商贸进入鼎盛时期,在街上出现了一批专以缝纫为生的工匠,而且有很多男性,他们开设店铺,也应邀或主动找人做“上门工”。民国中期,镇上开始有人购置一种以人力为动力的半机械化缝纫机,大都与布店、绸缎铺连在一起,顾客可以就 店购布、量身、裁剪、缝制,也可以 只要裁剪,然后带回家里自己一针一线地缝合,既合身又可省一部分工钱。据老辈人回忆,当时镇上有“天然利”、“合湘裕”、“庆华丰”、“协和祥”、“恒和裕”、“景云瑞”…等布店、绸缎铺,都有一两个缝纫工坐店经营,生意很是红火,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甚至成立了缝纫工会,会长刘一元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过青树坪镇的代理镇长, 可见缝纫业的影响非同小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就实行公 私合营,布店、绸缎铺进入百货行列,后来归供销合作社统管,缝纫工则被分离出来,单独组织集体性质的缝纫社,取名“友谊联合缝纫社(简称友联社)”,多达八十多人,裁剪归裁剪,缝纫归缝纫,分工更细,专业性更强,但顾客也可以指定自己满意的缝纫工为自己缝制,收费却是统一的,没有后门可开。在乡下仍然 有一些流动的缝纫工,挑着缝纫机上门服务。七十年代结婚盛行“三大件”,即 手表、单车、缝纫机,可见一斑。八十年代以后,沿海制衣业空前发达,成品衣服长驱直入,以价廉物美而占领城乡市场,青树坪的缝纫业受到冲击,缝纫店也陆续瓦解,仅有少数手艺精到的缝纫工能够勉强维持生计,极大多数缝纫工都投奔沿海企业, 成了第一代“打工仔”。

但在九十年代,一股追求个性、典雅、复古的风潮迭起,老布鞋、旧旗袍 亮相街头,成为新的景观。这类东西需要量身定做,缝纫工的个体劳动技艺得到重新认定,青树坪镇的许多布店纷纷增设了缝纫业务,但是大多都是老板或老板娘自己经营,很少雇请专门的缝纫工了。缝纫工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职业种类,充其量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一道普通流水线 。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旧时代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行业的祖师爷,缝纫工是后封建时代的产物,似乎没有祖师爷可拜。但在旧时,民间妇女常于农历七月七日晚上朝向月亮焚香乞巧,即向人们崇奉的天上仙女织女乞讨手艺。自从纺织、缝纫业在家庭手工业中分离出来以后,“七·七”乞巧的民间习俗也就湮没无闻  。不要太多的时间,青树坪的缝纫工  也会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历史名目,仅仅存留在我的“九工十八匠”的记述中了。
 

来源:双峰网(责任编辑:龚向阳)

浏览统计:

上一篇:青树坪九工十八匠系列之一:入木三分的刻字工

下一篇:顶上功夫的剃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