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树坪九工十八匠系列之一:入木三分的刻字工

李长庚


2016-01-01 08:25 【字号 大 中 小】【论坛】【打印】【关闭

我的父亲是个刻字工,出于尊重 和怀念,我 在青树坪的九工十八匠中,把这个行当列在篇首,也就顺理成章了。借此纪念我的父亲诞辰九十周年。 

 ——  作者手记   

九工十八匠是中国民间对靠手艺为生的民间工匠的一个统称,为何有工又有匠,工、匠又分开呢?其实有个讲究,一般人很难区分。 据考证,凡是依靠雇主固定安排工作或坐店经营的手艺人,谓之“工人”,这与现代社会对工人的称谓极相吻合;而那些没有稳定雇主,全靠做上门功夫的手艺人,则是以匠相称,一个匠字打开一扇门,喻示着只有走出去方可谋生。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在我以后的记述中,可以慢慢揣摩。在下按住不表。

刻字,俗称刻章,其选材多是梨木,梨木肉质细腻,厚重有余,用来刻制公章私印,经济实用,刻字工仅凭几把刻刀,便方寸之地,游刃有余,成为公文要件以及个人信任的一种 标志性体验技术,一直很受官方与民间的重视。这门手艺始于何时,虽无史料记载,却也  可以推测,应该 是毕升发明木版印刷术 以后的事, 至少 在北宋朝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可见刻字行业是一门古老技艺了。而在我们青树坪,则是清雍正年间才出现书局,最早的印刷业当推谢 氏的“一本堂”,主要为锡福殿的香客印制上香用的“香套”以及学生用的作业本之类, 大部分为 木版印刷 ,当时有几位工人负责在木版上刻字,成为青树坪最早的刻字工,但名不见经传,无人知晓他们的尊姓大名。后来涌现 的孙氏“利商书局”,主要采用欧式的石版印刷术,很少有木刻。

直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青树坪出现第一家邮政代办所,可以领取函件、汇款,但须提供印鉴,于是出现了私人图章。一开始都是在“一本堂”请刻字工制作,后来邮政业务不断扩展,就有专人在邮政所前摆摊营业,有了独立的刻字门面。 

我的父亲生于民国十四年(1925),排行第七,俗称七爷(音耶,方言,不是呼辈份的那个爷),  他的父母早逝,家兄无力负担,因与“一本堂”相邻而居,便在 十三岁那年  选择了刻字为艺,自然而然地当了“三年奴婢”,由于他的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出师不久就技压众人  。据我所知以及街坊传播,父亲刻字无须先打底稿,刻刀游离之间,无论篆隶楷宋,赫然在目,因此小有名气。待到解放以后,因无重要资产而被公私合营进了手工艺合作社,并与另外两位农村刻字工人(一位叫邓宜民,今 三塘铺人;一位叫邓秋海,青树坪红星村人)共同组店,继续以刻字谋生,工资固定(每月29.5元),利润上缴。那时乡村机构名称经常变化,刻公章的 形势火爆,但在 文化革命期间 及以后,刻制公章的业务被永丰印刷厂垄断,生意便日渐萧条,他们被陆续打发回家,由于父亲是城镇户口,便被改行经营寄卖行,不久也被强制下乡,青树坪的刻字生意基本取消,但由于群众需要,每逢赶集,总有一些游离人员在场上急群众之所急,干起刻字营生,大多手艺粗糙, 应付了事,这是后话。

刻字是一个严谨的职业,凡来刻制公章的,须有区、社证明,甚至要去县公安局备案登记,手续很是麻烦,那时青树坪没有设置派出所,必须跑县城。而刻制私印的,刻好后经本人查验无误以后, 也要盖印备录,以便公安局抽查验对。发现有做假嫌疑,还必须告诉驻区公安人员,不然就得承担连带责任,一同坐罪。在当时那种高压的政治态势之下,父亲总是小心翼翼,用忠诚和老实雕刻自己的光辉人生。

历经几百年的发展,青树坪的各行各业都 在新世纪的浪潮中有涨有落,遭遇厄运的已是刻字工莫属,木版印刷成了古玩,公 鉴私印 变成电子印章,当年的刻字能手早已作古,把一个个活生生的文字遗忘在尘灰的记忆里,再也没有人能够延续了!

但是,我深深地知道,那些传统的手工工艺,仔细回味起来,仍然是一道“奢侈”的美味,更让我对故乡青树坪有着更多的魂牵梦萦般的思念,不只是思念我那可敬的父亲!

来源:双峰网(责任编辑:龚向阳)

浏览统计:

上一篇:新泽李氏宗祠记

下一篇:青树坪九工十八匠系列之二:飞针走线缝纫工